为什么总有人抱怨“老实人吃亏”?
为什么单位里被塞杂活的总是那几个?
答案很简单,因为你的底线是被一步步试探出来的。
《资治通鉴》有这么一段记载。
是时,东胡强而月氏盛,乃使冒顿质于月氏。既而头曼急击月氏,月氏欲杀冒顿。冒顿盗其善马骑之,亡归;头曼以为壮,令将万骑。冒顿乃作鸣镝,习勒其骑射。
冒顿原本是太子,但他爹头曼单于后来喜欢上了新娶的皇后,就想把王位传给小儿子。
怎么办呢?头曼出了个阴招,把冒顿送去敌国月氏当人质,然后立马发兵打月氏,想借刀杀人。
结果冒顿命大,偷了匹好马逃回来了。头曼一看这小子真有两下子,可能也有点愧疚,就给了他一万人马带。
冒顿心里明白得很,老爹杀心未除,自己要想活命、想上位,手里这支队伍必须绝对听自己的。
怎么做到这点呢?冒顿搞了个“鸣镝”(响箭),立下死命令:“我的响箭射向哪里,你们就必须全部射向哪里!不射的,斩!”命令下了,怎么检验?怎么让这支队伍真正变成“指哪打哪”的杀人机器?
冒顿用了极其残酷、但也极其有效的方法,一步步试探和筛选
第一步:射自己的爱马。
他拿起响箭,射向自己心爱的宝马。左右有人犹豫了,没敢跟着射。冒顿二话不说,把没射的人全砍了。这是第一道筛选:看士兵能否克服对贵重物品(即使是首领的)的本能敬畏,执行命令。
第二步:射自己的爱妾。
过了些日子,他又拿起响箭,射向自己宠爱的女人。这次,又有人惊恐犹豫,不敢射。冒顿再次挥刀,把犹豫的人全杀了。这是看士兵能否突破人伦情感的束缚,执行那看似“不合理”甚至“残忍”的命令。
第三步:射老爹头曼单于的宝马。
在一次外出打猎时,冒顿把响箭对准了头曼单于的坐骑。这一次,他身边剩下的骑兵,没有任何犹豫,万箭齐发!至此,冒顿知道,这支队伍成了。他们能克服对最高权威(单于)的天然恐惧,只听他冒顿一个人的号令。
后来,冒顿就是用这支绝对服从的队伍,在一次狩猎中射杀了头曼,随后进行政治清洗,成功上位,成为匈奴史上最强悍的单于之一。这段史料很血腥,也很残酷,我们当然不提倡这种手段。
但是呢,我们也必须承认,它说了一个人底线被步步试探的过程。
放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,意味着什么?
“温水煮蛙”式的试探无处不在。
领导或者环境,不会一开始就让你干违背你核心原则或明显超出能力极限的大事。往往是从一些看似“微不足道”、甚至“合情合理”的小要求开始。
比如说:“这个材料不急,下班前帮我弄完就行。”(试探你对额外工作量的接受度)
“小王啊,这个客户的喜好有点特殊,招待上可能要‘灵活’点,你看着办。”(试探你对灰色地带的容忍度)
“这个项目时间紧,大家辛苦下,周末加个班吧?就这一次。”(试探你对个人时间的让渡底线)
“这个方案整体不错,就是某某领导的意见,你看是不是再调整下?”(试探你对上级意志的服从程度)
甚至,“帮我拿个快递/订个外卖/接趟孩子?”……这些要求,单独看,似乎都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拒绝一次,好像也显得你不近人情、不好合作。但问题就在于,它往往是一步步、渐进式的。就像冒顿从射马到射人,尺度是逐步加大的。
你今天觉得“顺手帮个小忙”无所谓,明天可能就被默认承担更多本不该你做的“杂事”;你今天对一点模糊地带睁只眼闭只眼,明天可能就被要求去踩更深的雷。
不知不觉中,你的边界就被侵蚀、被重新定义了。
《淮南子》里有句话,叫“风起于青萍之末,浪成于微澜之间”。
许多大的格局变动、关系定位,往往都始于那些最初看似不起眼的“小试探”。不管是职场老实人,还是落马官员。
你品,你细品。
赞(5)